确保家人安心留学:全面解析各国陪读签证政策
其实确保家人安心留学:全面解析各国陪读签证政策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确保家人安心留学:全面解析各国陪读签证政策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美国)
有意愿赴美国读书的留学生都可以申请学生签证 (F1签证),已婚留学生的配偶和孩子都可以申请陪读签证(F2签证)。可是如果是子女去美国读书,那么家长是不可以申请 F2签证的,如果家长也希望陪同学生一起去美国的话,可以申请办理B1和B2的商务签证和旅游签证。
美国陪读申请程序比较简单。申请美国陪读签证原则上讲只需要一个条件,即你的配偶在美国做全职学生或访问学者。你本人不需要参加任何英语能力或专业测试,只要你的配偶能够出具他/她在美国合法学习的证明,就可以申请陪读签证。
美国陪读签证的种类
· F-2:签证签发给留学生(F-1)的家属,签证有效期为12个月,入境次数为多次。F2签证不需要任何英文能力测试或者专业测试,但是美国法律规定,F2签证不能在美合法工作或者读书。如果申请人想继续学业或发展事业,到了美国以后也可以申请学校或者寻找工作,并将F2签证转换为学生签证、工作签证或者移民签证。
在所有非移民签证的申请中,F2是通过率较高的一种。美国文化非常注重夫妻团聚,而且申请陪读签证的原始目的不是去深造或去工作创业,所以移民倾向较小,相对容易申请。
· J-2:签证签发给交流访问学者(J-1)的家属,签证有效期为12个月,入境次数为多次。
· M-2:签证签发给在职业学校或其它非学术性机构进修的学生(M-1)的家属,签证有效期为12个月,入境次数为多次。
(英国)
(1)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如果小孩目前还未满12岁,并且持有或正在申请英国低龄留学签证(Child Student visa),或持有旧的Tier 4 (Child) visa的话,父母其中一方可以申请陪读签证。通常签证第一次为6个月或者12个月的期限,在签证过期后,如果孩子还没有达到12岁的话,可以再续签,直到学生学签到期或者年满12岁。
(2)英国陪读签证到期不能转为其他类型的移民签证,其次签证持有者不能在英国工作或者读书。
(澳大利亚)
年龄18岁以下学生的家长或亲属可以申请监护人签证来澳陪读。
(1)处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家长或亲属可以申请监护人签证(父母、兄弟姐妹、父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父母、继祖父母、继父母的兄弟姐妹)。申请人必须和学生住在一起,必须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承担在澳期间的费用,签证到期后不得延期停留。
(2)申请监护人签证的人士,必须年龄在21岁以上,无犯罪记录,身体健康,符合与提名监护人的学生类似的财政担保条件,并不能拥有6岁以下的受抚养子女。
(3)持有学生监护人签证的人士在澳期间不准工作,不准就读3个月以上的课程,必须与所监护的学生共同居住,并给予照顾和支持。如需要短期离开澳大利亚,必须与被监护的学生一道离开,或者为被监护的学生做出适当的住宿和照顾安排,并将详细情况通知澳大利亚移民部门。
(加拿大)
加拿大移民局的官方网站上并没有一种单独的签证类别叫“陪读签证”。加拿大的短期签证主要分为:商务签证( Business )、旅游签证 (Tourism) 、探亲签证 (Family Visit) 、以及超级签证 (Super Visa)。
但是在实际申请中,加拿大移民局是将陪读签证归入探亲签证中。也就是说,家长如果想要陪读,只需要按照探亲签证办理就可以了。
申请条件及限制
· 陪读签证的申请人与留学人员之间存在合法婚姻。
· 陪读签证的申请人与留学人员之间是子女,兄妹等直系亲属关系。
· 陪读签证的申请人能够提供足够的经济证明。
请注意!在加拿大陪读的父母是不可以工作的,在加拿大,只有配偶间的陪读才被允许在加拿大境内工作。
(新加坡)
在新加坡留学陪读政策中,允许母亲、祖母或外祖母等直系女性亲属到新加坡陪读。在学生进入政府中小学后母亲可以申请新加坡陪读准证,但是学生的年龄需要在16岁以下,若学生年满16周岁,陪读妈妈将不再被获准续签陪读签证。其中学生在读预备课程期间,则不允许妈妈申请陪读准证。
签证申请条件
在新加坡留学陪读政策中,学生通过培训,考试AEIS或PACT,并顺利进入政府中小学就读后,拿到正式政府中小学学生准证,直系女性家长方可申请陪读。学生年龄6-16周岁,新加坡教育相关部门会认定学生若年满16周岁,就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若学生年满16周岁,陪读妈妈将不再被获准续签陪读签证。
超过16周岁的学生,妈妈想陪同孩子就读,只能申请可以更新的探亲签证。其中若学生尚处于私立学院读预备课程期间,则不允许妈妈申请陪读准证。
陪读期间的打工政策
关于陪读期间家属的工作,陪读准证是不可以直接做工的,要工作需要先申请工作准证。之前是规定陪读家属必须在新加坡待满一年之后才可以申请申请工作准证工作,但是现在政策有所放宽:如果是申请EP和SP,只要有雇主愿意雇佣陪读家属,有申请工作准证的配额,陪读家属就可以申请工作准证。
在新加坡合法打工,陪读家属的数量配额,和普通外国人并没有区别;如果是WP,则需要在新加坡待满一年,就可以享受到WP名额的特殊待遇。2个本地人户口就可以申请到1个陪读家属WP名额。
(新西兰)
在新西兰,18岁以下的学生家长可以申请陪读,一般就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
(1)家长陪读签属于一种特殊的访问签证(Visitor Visa for Guardian) 递交签证的时候与学生签证一起递交。年龄在5-10周岁的学生或者就读小学1-6年级的学生是必须陪读,可由父母之一或法定监护人陪读,如果发现10岁以下国际学生未与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共同生活,学校将会取消学生的入学资格。
(2)新西兰的家长陪读签本身不允许打工,陪读家长可以向移民局申请工许可,批准后可以依法兼职工作或学习,但是对家长的工作时间做了明确要求,必须在子女读书时间段工作。
欧盟身份,身份规划,更多移民资讯可关注【晓欧帝】,茫茫人海遇见您,海外一切皆可询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环球签证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global-visa.net/yzqz/8888.html
用户评论
终于找到解决陪读签证的办法了!之前一直担心孩子出国后一个人孤苦伶仃,现在好了,可以陪读了,终于可以安心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很实用,信息量很大,把各国陪读签证的情况都介绍得非常清楚。不过,个人觉得,陪读还是要有选择的,如果孩子已经适应了国外生活,还是让他们独立成长比较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学陪读,既能陪伴孩子,又能体验异国文化,一举两得。但是,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毕竟异国他乡,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适应和处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推文太棒了,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之前我一直担心孩子去国外学习语言不通,生活上也难以照顾自己,现在有了陪读签证的政策,我终于可以安心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简直是留学家庭的福音啊!有了陪读签证,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国外孤身一人了,可以安心地陪伴他们成长,真是太好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现在很多国家都开放了陪读签证,但申请难度和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很多国家对陪读人员的职业和收入都有要求,希望未来能更加灵活和便捷。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我更加坚定了陪读的决心,虽然会面临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准备,一定可以顺利陪读,陪伴孩子度过人生重要的阶段。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政策的出台,为很多家庭解决了难题,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生活成本等等,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陪读签证可以让家长更好地陪伴孩子,但也要注意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过分干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要让他们在独立的环境中成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陪读签证还是应该慎重考虑,毕竟孩子在国外学习,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直依赖父母。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陪读签证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可以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也能帮助他们适应国外生活。不过,还是希望政策能更加灵活,让更多家庭能够享受到这项政策的福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的政策,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福音,但是,也要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意愿,不能强迫他们接受陪读,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很详细,对留学陪读签证政策的解读很到位。我之前一直担心孩子在国外会遇到困难,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安心多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学陪读签证的政策,为很多家庭带来了希望,但也要注意,陪读签证只是提供了一个机会,真正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能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的政策,让很多家庭看到了希望,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陪读签证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能本末倒置。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篇文章,我终于了解了陪读签证的相关政策,对未来的留学计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谢作者的分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的政策,让很多家长看到了希望,但也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孩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留学方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的政策,无疑是给留学家庭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语言学习、文化适应、生活成本等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陪读签证政策,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要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方案。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陪读签证的政策,让很多家庭看到了希望,但也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不要把陪读签证当成唯一的选择。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和家庭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